近年来,人才市场挂出的“我们只要本科以上学历”、“专科生免谈”的牌子和当前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形势,使大学生们清楚地看到,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,谁掌握的知识技能越多,谁就会在人才市场处于有利地位,就能在社会上独挡一面。一位准备考研的学生认为:“知识不仅是力量,还是决定价值量的东西。”许多在校大学生都已经转变观念,相信只有在哪儿都有“饭”吃才是真正的“铁饭碗”。鉴于此,大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利用“双休日”到图书馆“加餐加点”。一位正准备今年英语过六级的西南师大学生坦言道:“图书馆就是我周末的‘娱乐场所’,我的第二课堂。”打算今后过TOFEL,考MBA硕士学位的小周,除了学好专业课外,把大量精力和时间用在英语和计算机上,他认为图书馆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,在图书馆学习,一则借阅书刊方便,二则有一个安静、舒适的环境,学习气氛很浓。而据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介绍,周末一直是借阅的高峰期,在开馆前半个小时,馆大门就被围得水泄不通。西南农大一学生说,周一至周五进图书馆,要容易一点,到了周末,得提前到图书馆排队抢位置,如果迟来两三分钟,就没机会了。大部分学生承认,周末主要是在图书馆度过,他们认为这样很必要,很值得。
要在信息化日益加深的现代社会上生存、发展,光有文凭是远远不够的,还必须精通各种生活知识技能,特别是人际交往,这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们的共识。一位四川联大政治系的大二女生说:“很多研究资料表明,人们在社会中的联系正迅速从‘血缘型’向‘业缘型’转轨。这要求我们把社交能力放在一个战略的高度来看待。”而据重庆大学、西南师大、西南农大、重庆建筑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学生抽样调查发现,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存在“言语笨拙,辞不达意”的现象,普遍是综合性学校好于专业性学校,师范学校好于理工科学校,文科生好于理科生,女生好于男生。语言障碍是社交中的一大难题。一些高校学生反映,在中学时代,为了考大学,成天埋头读书,“只要读好书,考了高分什么都不怕”的思想使他们仿佛患上“社交恐惧症”,他们承认“社交能力的培养”过去脑中压根儿没这个观念,很多大学生感到了社交的迫切性,觉得在行课日连同本校院系的老乡、朋友都很少聚会,更不用说广泛交往了。他们利用周末时间,在舞厅、餐馆、滑冰场等大学校内的娱乐场所进行社交活动,打开自己的“交往”大门,同时,举办普通话演讲比赛、辩论赛、“导游模拟”等多种活动,提高大学生自身社交能力。
工作经验不足成了大学生们从学校跨入社会的一道“门槛”,是摆在大学生们面前的一大难题。对此,大学生们普遍相信,与其“临阵磨枪”不如“未雨绸缪”。据了解,有近三分之二的大学生希望在周末走出校门,去体味社会生活,摸索工作经验。一位在人才市场找家教工作的西南师大物理学系小陈说:“现在利用周末出来锻炼一下,找到在社会上工作的感觉,今后进入社会就更能得心应手。”不少勤工俭学的大学生认为,周末打工的经济收入确实不多,但是很锻炼人;要想今后在社会上争得先机,现在就得大胆地走出去。
周末的大学校园,成了大学生们各显神通,服务社会的大舞台。据西南师大社团部介绍,该校桃李园文学社、公关协会、演讲协会、音乐协会、外语协会等30多个学生社团,纷纷利用周末推出“展”、“宜”、“帮”知识技能系列服务活动,为广大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知识性、趣味性、实用性的服务。该校社团部负责人江同学讲到,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,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,同时,服务学校,服务社会,“利人又利己”。一位音乐协会的成员说到,平时利用课余时间,识识谱,学点乐理知识,练练“内功”,周末与协会成员一起到北碚文化广场义演,开阔眼界,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,其乐融融。在校大学生们均认为,由党和人民一手培养起来的大学生,不应该只想到自己的学业、前途,停留在“独善其身”的水准上,而应该胸怀祖国,放眼四海,尽己所能地为别人服务。正如该校无线电协会一负责人所说:“作为跨世纪的大学生,‘天下为公’尤为重要。”据悉,该校不少院系的“青年志愿者”还利用周末深入到附近学校、乡镇搞义务讲学,对下岗职工进行义务培训,利用专业知识开展为民服务等多种活动,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。
总之,大学生们普遍认为,大学生的周末不应再是普通学生的“劳逸结合”的简单模式,而应该“数管齐下”,既要充实知识,又要贴近社会,积极主动由“学校人”向“社会人”过渡,创造出展示当代大学生风采的“名牌周末”。